菲娱总代
新闻动态

你的位置:菲娱总代 > 新闻动态 > 一周智库观察(3月7日至14日)

一周智库观察(3月7日至14日)

发布日期:2025-04-12 06:11    点击次数:113

综合编译袁野

编者按: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了更好地为读者提供深刻洞见与前沿分析,《青年参考》报特推出全新栏目《一周智库观察》。本栏目聚焦海外主流智库、学术刊物及知名学者发布的相关研究报告和权威评论,旨在捕捉全球范围内关于国际事务的最新思考与研究成果。

《青年参考》诚邀您共同关注《一周智库观察》,让我们携手探索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解读时局变迁背后的逻辑,以期为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稳定的世界贡献绵薄之力。

《外交事务》:跨大西洋联盟危机四伏,欧洲面临新考验

3月2日,美国《外交事务》杂志网站发表沃尔夫冈·伊申格尔《欧洲的真相时刻:美国可能丧失北约领导权》文,文章对泽连斯基与特朗普会晤后美欧关系出现的巨大裂痕进行了分析,认为欧洲可以并且应该在安全平衡中发挥重要作用。对特朗普而言,最优雅的方式是让欧洲、乌克兰及欧洲的伙伴,如土耳其等国加入达成和平协议的进程。作者写道:“是的,欧洲需要美国来一劳永逸地终止乌克兰冲突。但为了成功完成这一任务,美国也需要欧洲。我们希望特朗普的白宫能意识到这一现实。”

作者沃尔夫冈·伊申格尔(WolfgangIschinger)是德国外交官,曾任慕尼黑安全会议主席,在外交政策、安全和军备控制政策及欧洲和跨大西洋问题上著述颇丰。

约瑟夫·奈:世界是否面临“美国衰落期”?

3月4日,前美国助理国防部长、哈佛大学名誉教授约瑟夫·奈投书世界报业辛迪加网站称,美国总统特朗普对战后国际秩序的未来产生了严重怀疑。在最近的演讲和联合国投票中,他的政府与俄罗斯站在了一起。他的关税威胁引发了对长期联盟和全球贸易体系前景的质疑,他退出巴黎气候协定和世界卫生组织,削弱了应对跨国威胁的合作。

文章称,美国完全孤立、专注自我的前景对世界秩序有令人担忧的影响。不难想象,俄罗斯可能利用这一局势,试图通过动用武力或威胁动用武力来主宰欧洲。欧洲必须表现得更加团结,为自己的防务提供保障,即使美国的支持依然重要。同样,不难想象中国会在亚洲更加自信。

文章称,如果说国际秩序正在受到侵蚀,那么美国的国内政治是原因之一。问题在于,我们是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美国衰落期,还是说特朗普第二届政府对“美国世纪”的机制和联盟的攻击不过是又一次周期性的下滑?这一切或许要到2029年才能知晓。

荷兰国际关系研究所:中亚从“幕后”走向“台前”

3月9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发表任期100天的讲话,将美国排除在可以与欧洲建立更深层次伙伴关系的“志同道合”国家名单外,并强调要与印度等国加强合作。对此,匈牙利总理欧尔班指出,欧盟成了全球经济中的孤立玩家,与美中俄都有冲突。至少在冯德莱恩的任期内,欧盟将走得更远,其眼光瞄向了中亚五国。

中亚五国指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欧盟认为,这些国家与欧盟一样,正在寻求独立自主。因此,欧盟重新审视其中亚战略:从能源安全到绿色转型,从水资源管理到区域互联互通,欧盟提出了一系列雄心勃勃的合作计划,包括投入百亿欧元的基建投资。

此前的1月27日,荷兰国际关系研究所发布研究报告,详细梳理欧盟-中亚关系的演进历程,着重探讨双方在能源、关键矿产、水资源管理和贸易等领域的合作潜力,为欧盟如何拓展其中亚利益献计献策。报告认为,近年来,中亚地区呈现出区域协作日益深化的积极态势,五国深刻认识到唯有通力合作,中亚才能在国际舞台上赢得更大话语权和影响力。不过,中亚地区距离实现欧盟式的一体化仍然遥遥无期。

过去数十年,欧盟与中亚的互动关系已从最初的有限接触逐步发展成为重要的战略伙伴,特别是在贸易、能源、投资和发展援助领域。在其最新战略文件中,欧盟确立了对中亚的核心战略目标:“与中亚各国构建更加牢固且具包容性的伙伴关系,推动该地区发展成为一个韧性更强、繁荣程度更高且经济政治联系更紧密的一体化空间。”欧盟-中亚合作的重点领域包括能源安全与绿色转型、水资源管理、农业,以及加强互联互通。

尽管如此,区域内的重要利益相关方普遍认为,欧盟对中亚的参与缺乏连贯性和持久性。报告认为,若欧盟欲在中亚谋求更大作为,就必须跳出能源和贸易的固有框架,在更广泛的领域开展深入合作,提升欧盟在中亚地区的战略影响力,聚焦多领域具体合作项目,并深化战略合作新机遇。

第一作者尼尔斯·德罗斯特(NielsDrost)现任荷兰国际关系研究所安全研究部和俄罗斯与东欧中心(CREEC)研究员,研究方向主要聚焦俄罗斯、东欧和中亚地区的当代政治与安全问题;第二作者朱莉娅·克雷蒂(GiuliaCretti)现任荷兰国际关系研究所欧盟与全球事务部研究助理,重点关注欧盟政策制定和对外行动,特别是绿色贸易和能源外交领域。

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军事行动后中俄关系的改善

英国《太平洋评论》杂志2025年第3期发表加齐扎·沙哈诺娃的文章《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军事行动后中俄关系的改善》,文章旨在分析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中国对俄罗斯的影响是否发生了显著变化。文章发现,俄罗斯对中国的依赖日益增加,但在俄罗斯话语体系中,中国的影响力没有发生显著变化。俄罗斯官员没有照搬中国的倡议,反而提出了具有竞争力的自主倡议。与此同时,文章观察到俄罗斯精英阶层对中国的看法发生了显著变化:有别于俄乌冲突前的态度,冲突爆发后,他们以更加积极的方式描绘中国。

作者加齐扎·沙哈诺娃(GazizaShakhanova)是捷克布拉格经济与商业大学简·马萨里克国际研究中心研究员。

中国地位的提升:一种关系视角

英国《太平洋评论》杂志2025年第3期发表崔秀拉文章《中国地位的提升:一种关系视角》,文章称,中国的地位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了?又是如何提高的?中国的地位在塑造其外交政策和全球现象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但对中国在全球等级体系中的排名及其如何达到这一地位,学术界尚未达成共识。本文以现有的外交交流实证研究为基础,通过社会网络分析加以扩展,首次对中国在全球地位等级中的位置进行了系统分析。

研究表明,中国的地位经历了显著增长,获得的外交承认数量大幅增加。美国获得的承认超过了中国,但在过去30年中,二者之间的差距已明显缩小;考虑到外交关系的质量,到2005年,中国的地位甚至超越了美国。研究还表明,外部和内部因素共同作用,提升了中国的地位。中国地位的提升并非随着其经济或军事能力的增长自动发生,相反,关系动态同样重要:20世纪70年代,美国这一最具声望的国家对中国的承认引发了多米诺骨牌效应,促使其他国家也开始承认中国。此外,中国强调与发展中的第三世界的关系,这使其能够通过与关系良好的国家和边缘化国家的互动,在外交网络中占据独特位置。这一外交策略反过来使中国拥有了重要的社会和中介力量,表明中国的影响力远比其物质能力所表明的更加强大。

作者崔秀拉(SeulahChoi)来自韩国高丽大学国际研究生院。

丹麦国际事务研究所:中国的“绿色一带一路”在激烈竞争中发展

3月5日,丹麦国际事务研究所发表文章称,过去15年来,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迅速,随着国内市场日趋饱和,中国企业加大了对海外市场的开拓力度。中国政府正在“绿色一带一路”倡议下支持这一追求。文章概述了中国如何在海外推广其绿色产业,具体而言,其主要针对非水电可再生能源项目(太阳能和风能为主),还评析了通常采用的合作模式,以及与传统项目相比有哪些新的动态。分析以非洲的项目为例,辅以东南亚的项目实例。

文章发现,传统“一带一路”倡议的模式同样适用于绿色能源项目,并使中国在与西方国家角逐发展中国家市场时具有优势。不过,传统模式需要适应中国国内外的现实——新的地缘经济竞争和发展中国家的新需求。

绿色产业的新动态带来了资本、技术和劳动力的新组合。这些潜在的变革性力量在全球绿色转型中发挥着作用,既能增强中国的竞争力,又能为中西方企业扩大合作空间,克服地缘政治分歧及当地绿色转型的障碍。

作者杨江是丹麦国际事务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主要关注可持续发展和治理。



上一篇:00后女研究生自杀 疑因论文问题

下一篇:没有了